營利事業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行政),訴字,109年度,507號
TPBA,109,訴,507,20210121,1

1/2頁 下一頁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109年度訴字第507號
110年1月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顏文隆(董事長)

訴訟代理人 蔡雅萍 會計師


 闕光威 律師
 周志潔 律師
被 告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宋秀玲(局長)
訴訟代理人 陳季季
上列當事人間營利事業所得稅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0
9年3月5日台財法字第10913904760號訴願決定(案號:第108010
21號),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本件被告代表人原為許慈美,嗣於訴訟進行中變更代表人為 宋秀玲,經變更後代表人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核無不合,應 予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事實概要:
(一)原告民國99年度採連結稅制,併同其子公司合併辦理營利 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及98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1、99年 度營利事業所得稅:(1)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 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銀行)列報營業收入總額新臺幣(下 同)165,344,782,844元、各項耗竭及攤提1,907,947,364 元及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156,502,130元,經被告 核定為165,344,795,312元、694,301,499元及153,832,89 8元。(2)子公司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中信創投公司)列報營業收入總額219,403,911元、「第 58欄」(投資收益分攤營業費用後之淨額)0元及停徵之



證券、期貨交易所得3,730,083元,經被告核定為226,621 ,896元、6,984,909元及負3,344,841元。(3)子公司中 國信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資產公司)列報 營業收入總額14,786元、營業成本0元、「第58欄」0元及 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1,794,573元,經被告核定為6 61,718,853元、589,468,894元、70,075,072元及負1,275 ,031元。(4)原告列報合併結算申報所得額合計數14,48 8,842,274元、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13, 624,783,621元及合併結算申報課稅所得額864,058,653元 ,經被告核定為16,167,241,892元、1,189,235,176元及1 4,978,006,716元;列報合併結算申報公司依規定享有之 投資抵減,合計於本年度實際抵減之稅額0元,經被告核 定為0元,併同其餘調整,應補稅額1,967,443,243元。2 、98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1)子公司中信創投公司及 子公司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保全公司)分別 列報項次1「會計師查核簽證當年度財務報表所載之稅後 純益」0元及未分配盈餘0元,經被告分別核定均為0元。 (2)列報合併申報未分配盈餘合計數11,807,173元、合 併申報未分配盈餘應加徵稅額1,180,717元及合併申報公 司依規定享有之投資抵減,合計於本年度實際抵減之稅額 1,180,717元,經被告分別核定為11,807,173元、1,180,7 17元及1,180,717元。
(二)原告不服,申經被告107年2月26日財北國稅法一字第1070 007224號復查決定(下稱復查決定):1、99年度營利事 業所得稅:(1)追減子公司中信銀行營業收入總額12,46 8元,併同調減本年度尚未抵減之扣繳稅額1,246元;追認 各項耗竭及攤提958,780,233元及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 所得2,669,232元。(2)追認原告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 損本年度扣除額6,487,911,776元、合併結算申報公司依 規定享有之投資抵減,合計於本年度實際抵減之稅額12,7 15,742元。(3)其餘復查駁回。2、98年度未分配盈餘: (1)分別追減子公司中信創投公司及中信保全公司98年 度未分配盈餘申報項次1「會計師查核簽證當年度財務報 表所載之稅後純益」25,680,162元及1,084,297元。(2) 併同追減合併申報未分配盈餘合計數26,764,459元、追減 合併申報未分配盈餘應加徵稅額1,180,717元及合併申報 公司依規定享有之投資抵減,合計於本年度實際抵減之稅 額1,180,717元。
(三)原告就99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關於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 損本年度扣除額、子公司中信創投公司─營業收入總額、



「第58欄」、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及子公司中信資 產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成本、「第58欄」、停徵之 證券期貨交易所得部分,仍表不服,提起訴願,經被告依 訴願法第58條第2項規定重新審查復查決定結果,以108年 9月17日財北國稅法一字第1080034368號重審復查決定( 下稱重審復查決定):「一、撤銷本局107年2月26日財北 國稅法一字第1070007224號復查決定關於99年度營利事業 所得稅(一)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 二)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第 58欄』(投資收益分攤營業費用後之淨額)、停徵之證券 、期貨交易所得及(三)中國信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成本、『第58欄』……、停徵之證券 、期貨交易所得部分。二、追認子公司中國信託資產管理 股份有限公司『第58欄』……230,887元及停徵之證券、 期貨交易所得1,938,103元,分別變更核定為70,305,959 元及663,072元;追認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 除額6,487,911,776元,變更核定為7,677,146,952元,合 併結算申報課稅所得額併同追減6,490,080,766元變更核 定為7,526,464,017元,其餘復查駁回。」(四)原告就其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及中信創 投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第58欄」、停徵之證券、期貨 交易所得部分,猶表不服,提起訴願,遭決定駁回,遂提 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本件原告主張:
(一)原告前10年度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3,348,479, 094元部分:
1、財政部66年3月9日台財稅字第31580號函釋(下稱財政部 66年3月9日函釋)顯增加母法所得稅法第39條所無之限制 ,有違租稅法律主義甚明,然被告及訴願決定仍據以援引 適用,實有認事用法之違誤:
原告99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採連結稅制,併同其子公司合 併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其9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 稅業經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390號判決確定,經被 告核定變更課稅所得額虧損為19,249,706,313元,被告並 以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抵減95年度合併免計入所得額 之國內轉投資收益3,348,479,094元。惟財政部66年3月9 日函釋所謂將所得稅法第42條免計入所得額之國內轉投資 收益,先行抵減各該期之核定虧損後,再以虧損之餘額, 自本年度純益額中扣除,顯已影響原告之客觀淨所得高低 ,攸關原告本年度之應納稅額,並與憲法位階之量能課稅



原則是否妥善貫徹有關,實已涉及人民繳納稅捐之客體及 稅基之範疇,應以法律或由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加以訂定 ,方符租稅法律主義之要求。又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顯 已逾越所得稅法之規定,增加納稅義務人法律所無之租稅 義務,與憲法第19條規定之意旨不符,自有違憲之虞。 2、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於兩稅合一制度施行後,亦與所得 稅法第42條規定有所牴觸,應屬無效:
行為時營利事業之投資收益已全數不計入所得而由最終個 人股東負擔其相關所得稅負,從而營利事業間之國內轉投 資收益即未具有所得性質。倘若仍再依財政部66年3月9日 函釋,將國內轉投資收益加回「以往年度營業之虧損」, 即淨減少於本年度純益額中扣除數,將致使營利事業本於 稅法上所享有之不計入所得額課稅之效果全然喪失。顯然 ,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未於兩稅合一制度施行後一併檢 討修正,致使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之性質與所得稅法第 42條規定有所牴觸,依憲法第172條之規定,自屬無效。 3、由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之損益及稅額計算表(下稱 申報書計算表)格式設計以觀,「國內轉投資收益」自始 即未予列入收入總額,隨後按所得稅法第24條計算所得額 後,再就其他項目(如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免稅所得、停徵 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等)為計算,始得出課稅所得 額。若當年度之課稅所得額為負數,即表示該虧損數係按 申報書計算表之設計制度計算下之結果(投資收益已排除 在外),故實已符合前開所得稅法之規定,惟被告及訴願 決定於判斷原告系爭年度虧損數時,卻又將該本不應計入 之轉投資收益予以加回,誠非合理,實有邏輯判斷上之違 誤:
由申報書計算表格式設計以觀,「36依所得稅法第42條規 定取得之股利或盈餘」(即國內轉投資收益),已於「自 行依法調整後金額」欄位自始即未予列入收入總額,隨後 按所得稅法第24條以當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 損失及稅捐後之純益額為計算「全年所得額」後,再就其 他項目如「93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免稅所得(損失)」、「 99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損失)」……及「55前10 年核定虧損本年度扣除額」為計算後,始得出「課稅所得 額」。若當年度之「課稅所得額」為負數,即表示該虧損 數係按前開申報書計算表之設計制度計算下之結果,故實 已符合前揭所得稅法之規定。惟被告及訴願決定於判斷原 告系爭年度虧損數時,卻又將該本不應計入之轉投資收益 予以加回,誠非合理,實有邏輯判斷上之違誤。



(二)原告之子公司中信創投公司,關於調增營業收入總額7,21 7,985元及空白項目(項目代號:第58欄)6,984,909元, 以及調減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7,074,924元部分: 1、中信創投公司係屬非以買賣有價證券為業之營利事業,依 營利事業免稅所得相關成本費用損失分攤辦法(下稱免稅 分攤辦法)第5條第1項規定,除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至免 稅收入項下減除之成本、費用、利息及損失外,應毋須依 免稅分攤辦法第3條進行分攤無法直接合理明確歸屬之營 業費用及利息支出:
中信創投公司有參與被投資事業之股東常會以證其確參與 被投資公司重大議案討論。而股東會之職權,依公司法之 規定,其有關董事、監察人或清算人之選任、解任及其報 酬、決議盈餘分派或盈虧撥補、查核、承認董事會所造具 之各項表冊、決議公司重大行為……等,均應由股東會決 議之。故股東會之權責內容與企業之經營管理存有高度正 相關性,實與企業經營相關之服務有關;又中信創投公司 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簽訂委託投資管理計劃委辦契約書皆 可證中信創投公司確符行為時創業投資事業輔導辦法(下 稱創投輔導辦法)之對被投資事業提供企業經營、管理或 諮詢等服務。另為期證明中信創投公司閒置資金之運用非 屬投機或頻繁買賣有價證券之一般投資公司,亦提示資產 負債表及有價證券明細分類帳,以示其閒置資金運用皆符 合103年2月21日所修正增訂之創投輔導辦法第9條之1之規 範。承此,中信創投公司確有提供所需資金及對被投資事 業提供經營、管理或諮詢等服務二項要件,符合行為時創 投輔導辦法之規定,即應屬非以買賣有價證券為業之事業 。
2、依中信創投公司所持有之貨幣市場基金,其性質既非以買 賣有價證券賺取免稅收入為目的之閒置資金運用型態,縱 有贖回該等基金仍不應以此認中信創投公司係屬以買賣有 價證券為專業之營利事業:
原告系爭年度因運用閒置資金而贖回之資金計有,「國泰 臺灣貨幣市場證券投資信託基金」30,055,047元、「第一 金臺灣貨幣市場證券投資信託基金」100,164,464元及「 保誠威寶貨幣市場證券投資信託基金」84,000,000元。而 該等基金即非以傳統買賣有價證券(如股票)追求高風險 、高利潤及市場波動較大之資本利得為主要目的,實難謂 中信創投公司為經營本業而須附帶運用閒置資金之目的而 有申購或贖回該等基金時,即應被認定為屬買賣有價證券 為專業之營利事業。




3、訴願決定以司法院釋字第420號解釋判斷中信創投公司係 屬買賣有價證券為業,然細觀該解釋文已闡明,應以營利 事業實際營業情形,核實認定之,即是否從事「龐大」有 價證券買賣為據。經查,中信創投公司系爭年度出售被投 資事業之股份及贖回基金占其所持有的部分僅11%,若以 此即判定中信創投公司係以買賣有價證券為業,似稍嫌速 斷:
中信創投公司於系爭年度僅出售1家兆晶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部分股份;中信創投公司99年度共僅持有4筆貨幣市場 基金,系爭年度贖回其中3筆貨幣市場基金。故可知系爭 年度中信創投公司出售被投資事業之股份及贖回基金占其 所持有的部分僅11%。是否能謂之其係從事「龐大」有價 證券買賣,似有疑義。
(三)綜上所述,聲明求為判決:
1、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即重審復查決定)關於調減原告前10 年度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3,348,479,094元部 分撤銷;關於調增子公司中信創投公司營業收入總額7,21 7,985元及空白項目(項目代號:第58欄)6,984,909元, 以及調減停徵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7,074,924元部分均 撤銷。
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本件被告抗辯:
(一)原告前10年度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3,348,479, 094元部分:
1、本件原告於95年度有不計入所得課稅之投資收益淨額3,34 8,479,094元,亦屬其營利事業之所得,於計算其該年度 營業之虧損時,自應將此收益計入判斷,始符「營業之虧 損」之意義。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核與所得稅法第39條 立法意旨相符,並未逾越法律規定。
2、本件原告99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採連結稅制,併同其子公 司合併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被告以重審復查決 定計算95年度經行政訴訟確定核定課稅所得額虧損19,249 ,706,313元,抵減該年度免計入所得額之投資收益淨額 3,348,479,094元(投資收益總額3,374,800,498-核定應 分攤營業費用及利息支出26,321,404元)後,95年度虧損 餘額為15,901,227,219元,因截至98年度已扣除8,224,08 0,267元(96年度2,134,717,298元+97年度2,047,924,93 6元+98年度4,041,438,033元),變更核定前10年核定合 併虧損本年度扣除額為7,677,146,952元(即調增6,487, 911,776元),經核並無不合。




(二)中信創投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第58欄」及停徵之證券 期貨交易所得:
1、原告獲選為被投資事業董事及監察人,而派任代表人出席 董事會參與該等事業重要經營管理議案之討論及決議,係 原告擔任該等事業董事及監察人依公司法規定所應行使之 職權,核與創投輔導辦法第3條第2款所稱創業投資事業對 被投資事業「提供」企業經營、管理及諮詢「服務」,其 提供服務係為媒介該等事業技術與研究成果之商業化、擴 散,兩者方法及目的,均非相同。又中信創投公司系爭年 度申報之證券期貨交易所得中含國泰臺灣貨幣市場證券投 資信託基金、第一金臺灣貨幣市場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保 誠威寶貨幣市場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等之出售利益,核與行 為時創投輔導辦法第9條未合。另經濟部於103年2月21日 修正增訂創投輔導辦法第9條之1,並無追溯適用之規定, 本件仍應適用行為時規定。
2、參酌司法院釋字第420號解釋文之理由書,即以收入金額 大小為論斷依據,中信創投公司系爭年度有價證券買賣及 股利收入合計已占全部營業收入比例達100%,尚難認定 非屬以有價證券買賣為專業之營利事業。
(三)綜上所述,聲明求為判決:
1、原告之訴駁回。
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四、本院之判斷:
(一)關於原告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除額部分: 1.所得稅法第39條第1項規定:「以往年度營業之虧損,不 得列入本年度計算。但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會計帳冊簿 據完備,虧損及申報扣除年度均使用第77條所稱藍色申報 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申報者,得將經該管稽徵 機關核定之前10年內各期虧損,自本年純益額中扣除後, 再行核課。」第42條第1項規定:「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 ,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 淨額,不計入所得額課稅……。」
2.營利事業依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9條及企業併購法第40條規 定合併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處理原則(下稱合併申報 處理原則)第5點規定:「五、營業虧損之扣除規定:( 一)合併申報前,各公司經稽徵機關核定尚未扣除之前5 年內各期營業之虧損(以下稱個別營業虧損),得依所得 稅法第39條但書規定,自各該公司當年度所得額中扣除。 (二)自合併申報年度起,各公司當年度營業之所得額或 虧損額,應相互抵銷,合併計算。其經合併計算抵銷之虧



損額,不得再適用所得稅法第39條但書規定;其經合併計 算後仍為虧損者(以下稱合併營業虧損),得依所得稅法 第39條但書規定,自合併營業虧損發生年度起5年內,從 當年度合併結算申報所得額中扣除……。」
3.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適用所得 稅法第39條規定,自本年度純益額中扣除前3年(現為10 年)各期核定虧損者,應將各該期依同法第42條規定免計 入所得額之投資收益,先行抵減各該期之核定虧損後,再 以虧損之餘額,自本年度純益額中扣除。」
4.經查,原告99年度採連結稅制,併同其子公司合併辦理營 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 年度扣除額13,624,783,621元(參原處分卷一第207頁) ,經被告以重審復查決定予以核定為7,677,146,952元( 參本院卷一第84頁)。因被告將原告95年度課稅所得額虧 損數(課稅所得之核定結果為虧損)19,249,706,313元, 先予以抵減該年度免計入所得額之投資收益淨額3,348,47 9,094元,復因96至98年度已使用之虧損扣抵累計達8,224 ,080,267元(96年度2,134,717,298元+97年度2,047,924 ,936元+98年度4,041,438,033元),致使原告99年度僅 餘虧損數7,677,146,952元可供盈虧互抵之使用(19,249, 706,313-3,348,479,094-8,224,080,267)。就被告本 件核定之前開本年度扣除額7,677,146,952元之結果,原 告僅係爭執系爭投資收益淨額3,348,479,094元不應用於 縮減可供扣抵之虧損數額,至於其餘盈虧互抵事項,兩造 並不爭執,此有本院109年8月11日準備程序筆錄附卷可參 (參本院卷二第9頁),合先敘明。
5.次按基於量能課徵之目標,所得稅法原則上將同一稅捐主 體之全部所得納入規範,並以綜合所得計算方式為稅基量 化,僅於立法政策另有考量之際,才將特定種類之稅捐客 體如土地交易所得、證券交易所得以免稅或分離課稅之方 式,排除至綜合所得課徵範圍之外。而所得稅法第39條所 規範之盈虧互抵,在使營利事業打破週期計算稅額之限制 ,能將不同稅捐週期內之盈虧得以互補。外國法例有將以 往年度虧損後轉或前轉等方法,惟前轉方法使以往年度稅 負不確定,且退稅手續繁瑣,我國則採後轉方法並針對以 藍色申報制度、帳證齊全且申報正確者,予以適用。而此 等盈虧互抵須針對「所得稅法中加總計算並適用通用稅率 之綜合所得」才有意義,故分離課稅之土地交易所得及免 稅之證券交易所得,自會排除而不在計算範圍。至轉投資 收益所得在所得種類之歸屬上仍被歸為「營利所得」,而



屬綜合計算並適用通用稅率之所得。惟因其在前階段被投 資公司分配營利所得前,已課過營利事業所得稅,為免重 複課徵,因而有制定所得稅法第42條規定之規範需求,而 歷經多次修正,該條規範本旨仍在於「認知該等所得種類 屬性應歸入『綜合計算並適用通用稅率』之一般所得」基 礎下,達成「避免重複課稅」之目的,與「基於立法政策 考量,針對特定種類稅捐客體之特殊性,自始將之自合併 計算範圍中抽離,單獨給予免稅或單一特別稅率」之情形 有別,故於計算前後盈虧互抵時,仍應計入投資收益,以 之縮減虧損幅度。是以,依所得稅法第24條第1項規定, 同法第39條所稱之「虧損」應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 項成本、費用、損失計算。所稱「收入總額」應包括免稅 收入及應稅收入在內;因同法第42條第1項規定投資收益 不計入所得額課稅,故經稽徵機關核定之營利事業所得稅 結算申報核定通知書上各期核定虧損數,即未包含當期投 資收益不計入所得額部分,故在核定通知書上所列之核定 數(虧或盈),並非實際營業上之盈虧,於適用所得稅法 第39條第1項但書規定時,自不能徒以之前年度之核定通 知書所載之核定虧損金額為據。而所得稅法第42條始終建 立在避免公司轉投資收益重複課稅之意旨上,故該投資收 益部分雖免予計入所得額課稅,惟仍屬營利事業之所得, 於計算年度營業之虧損時,應將此收益計入判斷,始符「 營業之虧損」之意義。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符合所得稅 法第39條所稱之「虧損」之意義,與該條規定無違,且該 函釋非將投資收益加入當年度課稅所得額中,並無重複課 稅之虞,亦無違所得稅法第42條投資收益不計入所得額課 稅之立法設計。況依所得稅法第42條規定而獲實質免稅待 遇之投資收益,因未計入當年度所得課稅,如於嗣後年度 計算前10年核定虧損可扣除金額時,未將該投資收益加回 ,則可扣除虧損金額勢將虛增,並造成投資收益取得年度 與虧損扣除年度雙重獲益之情形,致有違租稅公平原則。 又土地交易所得及證券交易所得係政府基於政策考量而立 法規定為非課稅所得對象,而投資收益則係因被投資公司 已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如再由投資公司將投資收益作為 課稅所得合計,將產生重複課稅之情形,彼等間所得性質 不同,尚無比附援引之餘地。則原告本件主張投資收益亦 應比照證券交易所得等,無庸先予抵減各該年度之核定虧 損云云,容有誤會,尚難採據(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 字第936號、105年度判字第661號、106年度判字第618號 等判決意旨參照)。




6.又轉投資收益所得,在稅法上仍歸屬為「營利所得」,屬 綜合計算並適用通用稅率之所得,因其在前階段被投資公 司分配營利所得前,已經課過營利事業所得稅,因此有「 重複課徵」之問題產生,乃以所得稅法第42條規定其投資 收益「不計入所得額課稅」。依該條規定之沿革,雖其規 定內容歷經多次變化(44年12月23日所得稅法第38條第2 項規定「前項收益,如係公司組織投資於其他事業之營利 所得時,得僅以其50%數額,計入所得額課稅」,52年1月 29日變更為所得稅法第42條,規定「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 ,投資於國內其他非受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待遇之股份有 限公司組織者,其投資收益免予計入所得額課稅」,69年 12月30日修正為「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投資於國內其他 非受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待遇之股份有限公司組織者,其 投資收益之80%,免予計入所得額課稅」,86年12月30日 修正之規定(即本件行為時之規定),其第1項規定:「 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 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其可扣抵 稅額,應依第66條之3規定,計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 餘額。」,法條文字雖有「免稅」或「部分免稅」或「不 計入所得額課稅」等區別,但實質上規範本旨均為「認知 該等所得種類屬性應歸入『綜合計算並適用通用稅率』之 一般所得」基礎下,達成「避免重複課稅」之目的。因此 在計算前後盈虧互抵時,仍應將投資收益回歸一般所得基 礎下,為整體觀察,此於兩稅合一制實施前後,並無不同 。且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非將投資收益加入當年度課稅 所得額中,並無重複課稅之虞,無違所得稅法第42條規定 投資收益不計入所得額課稅之立法設計,業如前述。是以 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係財政部本於主管機關地位就適 用所得稅法第39條所為釋示,其為闡明法規之原意,核與 所得稅法第39條立法意旨相符,並未逾越法律規定,自無 原告所稱違背租稅法律主義之問題。是原告主張兩稅合一 制實施後,投資收益不再列入稅基範圍內,財政部66年3 月9日函釋侵蝕營利事業得享有之虧損扣抵權利云云,容 有誤會,尚難採據(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936號、 105年度判字第661號等判決意旨參照)。 7.復依所得稅法第24條第1項之規定,營利事業所得之計算 ,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後之純 益額為所得額。另商業會計法第58條亦規定「商業在同一 會計年度內所發生之全部收益,減除同期之全部成本、費 用及損失後之差額,為本期綜合損益總額」。準此,投資



收益依所得稅法第42條第1項規定,而未計入當年度所得 課稅,如於嗣後年度計算虧損可扣除金額時,未將該投資 收益加回,則可扣除虧損金額勢將虛增,並造成投資收益 取得年度與虧損扣除年度雙重獲益之情形,即有違課稅公 平原則。從而,財政部66年3月9日函釋以應將各該期依所 得稅法第42條規定免計入所得額之投資收益,先行抵減各 該期之核定虧損後,再以虧損之餘額,自本年度純益額中 扣除,核與前開法條立法本旨及精神相符,且與租稅公平 原則無違(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936號、105年度 判字第661號、106年度判字第618號等判決意旨參照)。 8.此外,由於稽徵機關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核定通知 書上各期核定虧損數,「並未內含」當期投資收益(因其 不計入所得額中),故在核定通知書上所列之盈虧核定數 ,並非實際營業上之盈虧,於適用所得稅法第39條第1項 但書規定時,即不能徒以之前年度之核定通知書所載之核 定虧損數為據,亦如上述。則原告主張本件應依營利事業 所得稅結算申報核定通知書之核定虧損金額為準,被告不 應基於投資收益而調減可供使用之虧損數3,348,479,094 元云云,容有誤會,難以採據。換言之,本件原告於95年 度有不計入所得課稅之投資收益淨額3,348,479,094元, 亦屬其營利事業之損益組成項目,於計算其該年度營業之 虧損時,自應將此收益計入而為判斷,始符「營業之虧損 」之意義(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936號、105年度 判字第661號等判決意旨參照)。
9.從而,被告認原告本件前10年核定合併營業虧損本年度扣 除額應調減3,348,479,094元,連同其他項目,予以核定 為7,677,146,952元,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並無違誤。 10.原告主張:本件以被告不應按系爭投資收益淨額3,348,47 9,094元為虧損數額之調減云云,不足採信。(二)關於原告子公司中信創投公司99年度營業收入總額、第58 欄、第99欄部分:
1.按行為時所得稅法第4條之1規定:「自中華民國79年1月1 日起,證券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證券交易損失亦不 得自所得額中減除。」第24條第1項規定:「營利事業所 得之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 及稅捐後之純益額為所得額。所得額之計算,涉有應稅所 得及免稅所得者,其相關之成本、費用或損失,除可直接 合理明確歸屬者,得個別歸屬認列外,應作合理之分攤; 其分攤辦法,由財政部定之。」第42條第1項規定:「公 司組織之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



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課稅……。」 2.次按免稅分攤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及第4款規定:「下列 免納或停止課徵所得稅或不計入所得額課稅之免稅所得, 應依本辦法規定分攤其相關之成本、費用或損失:一、… …二、依本法第4條之1規定停止課徵所得稅之證券交易所 得。……四、依本法第42條……規定不計入所得額課稅之 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第3條第1款第2目規定:「營利 事業以房地或有價證券或期貨買賣為業者,於計算應稅所 得及前條第1項各款免稅所得時,其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 之成本、費用、利息或損失,應作個別歸屬認列;其無法 直接合理明確歸屬之營業費用及利息支出,應依下列規定 分別計算各該款免稅收入之應分攤數:一、營業費用之分 攤:(一)……(二)營利事業非因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規 範而分設部門營運或未作部門別損益計算者,應按各該款 免稅收入淨額占全部營業收入淨額及非營業收入合計數之 比例為基準,分攤計算之。」第5條第1項規定:「營利事 業非以房地或有價證券或期貨買賣為業,而有第2條第1項 各款免稅所得之一者,於計算各該款免稅所得時,除本條 第2項另有規定外,應將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之成本、費 用、利息或損失,自發生當年度各該款免稅收入項下減除 ,免依前二條規定分攤無法直接合理明確歸屬之營業費用 及利息支出。」
3.又按營利事業所得之計算,係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 項成本、費用或損失後之純益額為所得額。而所得額之計 算,涉有應稅所得及免稅所得者,其相關之成本、費用或 損失,除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者得個別歸屬認列外,應做 合理之分攤;其分攤辦法,由財政部定之;為行為時所得 稅法第24條第1項所明定。而以買賣有價證券為業之公司 ,因其經營有價證券投資業務,所生營業收入計有二種︰ 一為出售有價證券而生之證券交易收入,一為持有有價證 券而獲配之股息紅利等投資收益。證券交易部分,依所得 稅法第4條之1前段規定,自79年1月1日起,其所得停止課 徵所得稅;投資收益部分,依同法第42條第1項,公司因 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 ,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從而,以買賣有價證券為業之公司 ,其營業費用即需分別攤歸證券交易收入及投資收益負擔 。至負擔方式,除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者得個別歸屬至其 收入項下減除外,無以直接個別歸屬者,即依前揭所得稅 法第24條第1項授權,財政部於96年4月26日發布之免稅分 攤辦法為分攤方式之規範。其中,第3條第1款第2目規定



營利事業以有價證券買賣為業,未作部門別損益計算者 ,應按各該免稅收入占全部收入之比例為基準,分攤計算 之;第5條第1項則規定︰非以有價證券賣賣為業者,而有 出售證券及投資收益所生之免稅所得時,應將可直接合理 明確歸屬之成本、費用,自各該款免稅收入項下減除,免 依第3條、第4條規定分攤無法直接合理明確歸屬之營業費 用。揆諸上開規定,可知係因應有價證券買賣之業者,其 複數免稅所得源自相同資源之特性,而就無法直接合理明 確歸屬之費用,採取以各類收入之占比作為分攤基準之計 算方式;若非屬該種業者,因買賣有價證券所生免稅收入 ,非屬經常營業之收入項目,其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之費 用固應歸於免稅收入項下減除,至於未可明確直接歸屬之 費用,原則上無庸再依應稅及免稅收入比例攤計,而逕歸 於應稅收入項下減除。經核上開攤計方式,與所得稅法第 24條第1項費用成本與收入配合之立法意旨相符,且避免 買賣有價證券業者一方面可享受免稅收入之優惠,一方面 免稅收入部分之相關成本費用又得於應稅收入項下認列減 除,造成雙重獲利,有違稅捐公平,被告自得援用(最高 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174號、104年度判字第775號等判 決意旨參照)。

1/2頁 下一頁


參考資料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
中國信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
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
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