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所得稅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裁字,109年度,764號
TPAA,109,裁,764,20200507,1

1/1頁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09年度裁字第764號
上 訴 人 李淵榮

訴訟代理人 許瑞榮 律師
被 上訴 人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代 表 人 王綉忠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09年2月27
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8年度訴字第1024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不合法而裁定駁回之規範依據說明: 1.按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行政訴訟法第242條定有明文。依同法第243條第 1項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 判決有同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2.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訟法第243 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 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 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 則之旨趣;倘為最高審判機關之裁判先例或司法院大法官解 釋,則應揭示該裁判或解釋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 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 ,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
3.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 法條規定不合時,或表明內容與判決合法性判斷缺乏關連性 者,即難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 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案件之原因事實及爭訟經過說明:
1.被上訴人認定上訴人有下列漏報民國103年度個人綜合所得 稅之漏稅違章事實存在,最終作成以下之核課處分。 A.違章事實內容:
(1).上訴人於103年4月30日向鄉林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鄉林公司),購買下述4筆「預售房地權利」(下稱



系爭預售房地權利)。
(A).坐落新北市○○區○○○0○段000○號之「鄉林淳青 」建案,戶別5B1棟5樓及其停車位。
(B).同上建案,戶別5B2棟5樓及其停車位。 (C).同上建案,戶別6B1棟6樓及其停車位。 (D).同上建案,戶別6B2棟6樓及其停車位。 (2).上訴人於103年7月10日以下述之價格,將系爭預售房地 權利4筆,轉售予何同汶。買方應給付之價金數額則為 「扣除賣方(上訴人)尚未支付予鄉林公司之購屋款項( 亦為上訴人應付出之全部成本金額)」後之淨額,金額 如下【合計數為新臺幣(下同)22,683,000元】: (A).同上建案,戶別5B1棟5樓及其停車位之價款為6,317, 100元。
(B).同上建案,戶別5B2棟5樓及其停車位之價款為5,766, 600元。
(C).同上建案,戶別6B1棟6樓及其停車位之價款為5,614, 800元。
(D).同上建案,戶別6B2棟6樓及其停車位之價款為4,984, 500元。
(3).但上訴人在履約過程中實際領取之價金僅有19,170,000 元(明細如下),餘款3,513,000元,則透過事後之和解 契約而由上訴人自動拋棄。
(A).何同汶交付予上訴人、面額為400萬元並已兌現之臺 北富邦銀行支票1紙。
(B).何同汶交付予上訴人、面額為300萬元並已兌現之臺 北富邦銀行支票1紙。
(C).何同汶匯款1,217萬元至上訴人之臺北富邦銀行帳戶 內。
(4).被上訴人因此認定:
(A).上訴人於103年度取得之有財產交易所得為19,170,00 0元,併同其配偶高嘉璘之利息所得6,746元,已超過 當年度規定之免稅額及標準扣除額之合計數。
(B).上訴人應依所得稅法第71條規定期限辦理綜合所得稅 結算申報。但其漏未申報,因此造成漏稅(個人綜合 所得稅)結果。
B.補稅及裁罰處分之作成經過:
(1).被上訴人先核定上訴人103年度之綜合所得總額為22,68 9,746元,所得淨額為22,355,000元,補徵稅額8,137,0 00元。審酌違章情節,按應補稅額8,137,000元處以1倍 之罰鍰8,137,000元(下稱初核處分)。



(2).但因上訴人不服初核處分,申請復查,被上訴人乃作成 以下之核課及裁罰處分。
(A).核定上訴人103年度取得之財產交易所得為19,170,00 0元(追減財產交易所得3,513,000元),應補徵稅額6, 731,800元。
(B).按補徵稅額處以1倍之罰鍰6,731,800元(追減罰鍰1,4 05,200元)。
2.上訴人不服原處分(復查決定),循序提起行政爭訟,經原審 法院作成108年度訴字第1024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 訴人所提處分撤銷訴訟,上訴人因此提起本件上訴。三、原判決駁回上訴人所提訴訟,其理由形成如下: 1.認定上訴人於103年度確有19,170,000元財產交易所得之取 得,因為:
A.上訴人與何同汶就系爭預售房地權利之移轉,確有合計共 22,683,000元銷售利潤約定(因此可計為上訴人當年度之 財產交易所得)。
B.雙方之履約經過則如下述:
(1).何同汶因此交付同立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為何同汶, 下稱同立公司)開立之面額400萬元支票予上訴人,作為 給付上開銷售利潤之定金(已兌現)。
(2).餘款18,683,000元,則由何同汶簽立發票名義人為同立 公司、面額18,683,000元之本票1張(下稱系爭本票), 作為擔保。
(3).何同汶隨即以同立公司名義與鄉林公司另行簽訂房地訂 購預約單(預訂戶姓名為同立公司,買方簽章則為何同 汶簽名),並簽訂房地買賣契約書、交付800萬元定金予 鄉林公司(與本案上訴人之財產交易所得無涉)。 (4).其後何同汶就上開買受系爭預售房地權利之價款(亦為 上訴人之銷售利潤),除前述於103年7月10日交付上訴 人之面額400萬元支票定金外,嗣為下述二筆金額之支 付。
(A).於103年7月18日,從同立公司帳戶內匯款12,170,000 元至上訴人在臺北富邦銀行之帳戶。
(B).於103年8月27日交付以同立公司為名義發票人、面額 300萬元之支票予上訴人(該支票已兌現)。 (5).截至何同汶於104年12月19日死亡時,前開交易尚有3,5 13,000元之價款未付。而同立公司卻與上訴人發生下述 法律爭議,並達成和解,和解內容亦如下述。
(A).同立公司就何同汶先前簽發之系爭本票,向臺灣臺北 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提起「確認本票債權不存



在之訴」。
(B).在民事訴訟程序進行中,曾經臺北地院臺北簡易庭作 成105年度北簡字第7260號判決,以「何同汶基於其 個人購屋需求,與上訴人簽立房屋預定買賣契約書, 與同立公司無關」為理由,諭知「確認系爭本票債權 對同立公司不存在」。其後在上訴審程序中,上訴人 與同立公司達成和解,約定內容如下:
a.上訴人與何同汶簽訂之系爭房屋買賣契約合意解除 (實質上為「上訴人放棄價金尾款3,513,000元之追 索」)。
b.何同汶以同立公司名義給付上訴人之所有款項,為 何同汶自由處分,上訴人不再對同立公司主張權利 。
c.兩造就基礎事實衍生之法律程序,均向法院撤回。 d.上訴人撤回系爭本票之強制執行,並將系爭本票返 還予同立公司。
C.透過該等締約及履約經過足知,上訴人透過出售系爭4筆 「預售房地權利」所得之淨利(即所得)僅19,170,000元。 被上訴人依此金額計算上訴人103年度之財產交易所得, 於法無違。
D.上訴人雖謂「該買賣契約已經上訴人與同立公司達成和解 而合意解除。依其和解內容,何同汶給付上訴人之款項19 ,170,000元,業已轉為贈與上訴人之款項。依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7條規定,其納稅義務人為贈與人,本件即不得再 對上訴人課綜合所得稅並處罰」云云。惟查:
(1).解除權之行使,應向他方當事人以意思表示為之,民法 第258條第1項定有明文。
(2).本件上訴人與何同汶於103年7月10日簽訂「系爭4筆預 售房地權利」買賣契約,契約之當事人是上訴人與何同 汶。縱何同汶嗣已去世,亦為何同汶之繼承人得否行使 撤銷權之問題。
(3).前述和解契約內容雖提及合意解除,此乃上訴人與同立 公司就「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訴訟事件,所為有關彼 此權利義務之協商和解,難認何同汶或其繼承人業已將 上開買賣契約,行使解除權而自始失其效力。
2.判定上訴人構成漏稅違章,故裁罰合法有據之理由論述: A.本案上訴人有應稅所得19,170,000元,所得稅法第14條第 1項第7類復明定「財產交易所得應核實計算並申報」。 B.上訴人未依規定於104年5月30日以前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 申報,被上訴人認其有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



乃於法定裁罰倍數(3倍以下)範圍內,參據「稅務違章案 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審酌違章情節,按所漏稅額 處以1倍之罰鍰6,731,800元自屬有據,並無違誤。四、上訴意旨則基於下述理由,指摘原判決違法: 1.上訴人在原審中曾主張「何同汶之繼承人曾以上訴人為被告 ,提起返還不當得利之民事訴訟(臺北地院106年度重訴字第 353號案),訴訟中經法官勸諭和解,雙方因此達成和解,同 意解除前開買賣契約。
2.原判決對此重要事項漏未審酌,逕以上訴人與買受人之契約 未經解除為由,而認前開買賣契約繼續存在,上訴人受領19 ,170,000元之民事法律上原因,非屬贈與而為買賣價金之收 受,自有理由不備之違法。
五、經查:
1.原判決認「上訴人受領前開19,170,000元,其實質提出給付 之主體為何同汶,而上訴人受領之法律上原因為買賣價金之 給付。至於原約定給付之尾款3,513,000元,透過其與同立 公司之訴訟上和解而予放棄」等認事用法判斷,符合社會經 驗法則與經濟實質,應屬合法,並無瑕疵。
2.而本件買賣契約未經解除之最重要理由是:買賣契約所形成 之資源配置效果始終維持(上訴人保有原來之價金,何同汶 之繼承人就「系爭4筆預售房地權利」,對鄉林公司享有之 權利地位也未改變,自不因形式上之口頭約定,而改變其經 濟實質。至於上訴人所言「其保有前開19,170,000元之法律 上原因為贈與」一節,全然忽略了其與同立公司達成和解之 前因後果,顯非正確之法律涵攝。
3.總結以上所述,原判決認事用法尚無違法。上訴意旨所提前 開上訴理由,僅係對原判決之正確法律適用為空泛指摘,而 非具體表明原判決有何「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 、或有「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 對該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 明,應認其本件上訴為不合法。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 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5   月  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鄭 小 康
法官 劉 介 中
法官 林 文 舟
法官 林 玫 君




法官 帥 嘉 寶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5   月  7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1/1頁


參考資料
鄉林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
同立貿易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