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利事業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行政),訴字,103年度,1533號
TPBA,103,訴,1533,20150730,1

1/2頁 下一頁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103年度訴字第1533號
104年7月2日辯論終結
原 告 臺灣日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今村昌昭(董事長)
訴訟代理人 林瑞彬律師
 陳建宏(會計師)
被 告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何瑞芳(局長)
訴訟代理人 許瓊尹
上列當事人間營利事業所得稅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0
3 年8 月19日台財訴字第10313945900 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
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原告民國100 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下稱營所稅 )結算申報,列報各項耗竭及攤提新臺幣(下同)13,711,7 99元 ,經被告初查以其中商譽攤折數13,132,688 元,未就 可辨認資產及承擔之負債逐項依公平市價評估,否准認列, 核定各項耗竭及攤提為579,111 元,應補稅額2,232,557 元 。原告不服,申請復查,經被告以103 年4 月29日財北國稅 法一字第1030015143號復查決定(下稱原處分)駁回,原告 仍不服,提起訴願,亦遭駁回,遂提起本件訴訟。二、本件原告主張略以:
㈠本件之爭點在於原告以營業讓與方式取得立歐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立歐公司)之部分資產與營業,其出價所取得之無形 資產是否能分年攤銷列為所得額計算之減除項目。就原告96 年度購買立歐公司所有業務及聯海通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聯海公司)所有股權之交易情形及100 年度各項耗竭及攤提 之實際情況、申報與原處分之差異,說明如下: 1.原告之日本母公司係為全球性之專業運輸公司,服務項目 包含空運承攬、海運承攬、快遞、空運進出口報關、海運 進出口報關、內陸運輸及倉儲與物流中心,航線更包括美 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及東北亞等。
2.因航運業必須整合各地子公司之業務,以使整體運輸流程 更加平順、資訊暢通,以提供客戶迅速且便利之服務,並 達成企業永續經營目的,故原告乃於94年間委託中央青山 PWC Transaction Service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本PWC



),針對立歐公司及聯海公司整體價值進行鑑定,並經過 審慎評估後,方於96年度以營業讓與方式取得立歐公司之 部分資產及營業,並同時購入聯海公司所有股權,約定收 購價格如下:
⑴原告以220,000,000 元收購聯海公司全部股份及立歐公 司全部業務及部分固定資產,但立歐公司已撥存於中央 信託局之退休準備金將不轉移予原告。聯海公司之收購 價格應為94年12月底之資產淨值,立歐公司之收購價格 應為上述220,000,000 元減去聯海公司之資產價值。 ⑵有關上述聯海公司股份收購價格是根據94年12月31日及 交易完成日資產負債表部分會計科目價值之差異而調整 。所謂會計科目包含現金、約當現金及其他將於交易完 成後影響聯海公司現金流量之科目。
⑶目前聯海公司存於中央信託局之退休準備金內含於收購 價格。
3.茲將本件系爭交易之買賣金額及分錄列示如下: ⑴科目「借:投資有價證券」,金額「11,540,989」,即 按聯海公司94年12月31日淨資產價值計算購入聯海公司 全部股權之價值,聯海公司股東訴外人邱○福及王○鳳 等人業已依法完納證交稅在案。
⑵科目「借:固定資產」,金額「1,542,069 」,包括立 歐公司之部分生財器具及運輸設備,原告業已取得立歐 公司開立之發票。
⑶科目「借:商譽」,金額「196,990,323 」,為原告以 營業讓與方式收購立歐公司營業與資產所產生之商譽, 原告業已取得立歐公司開立處分營業權之發票。 ⑷科目「借:營業稅」,金額「9,926,620 」,為原告向 立歐公司購入固定資產及營業權所取得之進項稅額。 ⑸科目「貸:現金」,金額「220,000,000 」,系爭交易 價款包括支付予立歐公司208,459,011 元及聯海公司股 東邱○福等人11,540,989元。
4.綜上,原告取得聯海公司股權係以購買價格(依據合約為 聯海公司94年12月31日淨值)作為原告長期股權投資之入 帳金額,故與聯海公司股權交易並未產生任何商譽攤銷認 列之問題,本件之爭點僅在於原告以營業讓與方式取得立 歐公司之部分資產與營業,其出價所取得之無形資產是否 能分年攤銷列為所得額計算之減除項目。
㈡原告以營業讓與方式收購立歐公司,被告自不得就相同之實 質經濟併購行為,僅是因收購或合併之不同併購方式,而對 其所產生之商譽給予不同之租稅對待:




1.商譽係一種無形資產,指企業所具超額獲利能力之價值, 其價值難以明確單獨計算,徵諸實務上公司併購之操作及 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25號第2 段「收購公司將收購之淨資 產按成本入帳,其收購成本超過有形及可辨認資產之公平 價值扣除承擔之負債後淨額部分,應列為商譽。」故不論 是以股權收購或資產收購方式進行併購都不影響商譽價值 ,畢竟商譽的價值是決定在合併綜效(即被收購公司未來 超額利潤之折現值)而非被收購公司之其他資產價值。 2.依一般會計原理原則,僅購入商譽可以入帳,自行發展之 商譽則不能入帳,此觀所得稅法第60條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查核準則(下稱查核準則)第96條第3 款規定即明。至何 謂商譽,相關稅法並未予以明確定義,僅財務會計準則公 報第25號第17段明確指出「將所取得可辨認淨資產之公平 價值與收購成本比較,若收購成本超過所取得可辨認淨資 產公平價值,應將超過部分列為商譽」,惟第25號公報第 2 段規定該公報之適用範圍,包括一公司取得一家或多家 公司之控制能力,或一新成立之公司同時取得多家公司之 控制能力等情況,並未提及取得一公司之部分淨資產(活 動及資產組合)之情況。為釐清商譽與企業是否具有不可 分性,必須連同企業一起購買才能產生,財團法人中華民 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下稱會計研究基金會)特別於97 年3 月10日發布(97)基秘字第74號解釋函,規定一公司 收購另一公司之活動及資產組合,如符合下述對事業之定 義,亦適用第25號公報。該函對事業之定義如下:「事業 」係指一能經營管理之活動及資產組合,其目的係為投資 人、業主、成員或參與者賺取報酬,報酬之形式包括股利 、較低之成本或其他經濟利益。事業之組成包括有能力提 供產出之投入及處理程序。事業通常有產出,惟產出非該 組合符合事業定義之必要部分。也就是說,若未收購一公 司之全部股權,但取得其全部資產(即事業),亦可適用 財務會計準則第25號公報有關商譽攤銷之規定。 3.所謂合併依企業併購法第4 條規定係指「依本法或其他法 律規定參與之公司全部消滅,由新成立之公司概括承受消 滅公司之全部權利義務;或參與之其中一公司存續,由存 續公司概括承受消滅公司之全部權利義務,並以存續或新 設公司之股份、或其他公司之股份、現金或其他財產作為 對價之行為。」惟隨著併購交易發展及交易經驗之累積, 併購模式將因參與交易雙方之需求而產生變化,如收購一 方僅願意承受被收購公司之全部資產,而由被收購公司自 行辦理解散清算,藉以降低交易雙方在資訊不對稱下所產



生之併購風險,則此併購模式乃係介於合併與收購之變形 ,與收購不同者在於被收購公司受讓營業與資產後須辦理 清算解散,與合併不同者在於收購公司僅概括承受消滅公 司之全部權利惟不承擔其義務,而因為收購者並未承擔被 收購公司之負債,則交易價金將較概括承受被收購者權利 義務之方式更為便宜,惟不論係僅收購被收購者之營業與 全部資產或是概括承受其權利義務,其只會影響交易價金 而不會影響商譽之認列,故併購模式不同僅會影響收購價 格之多寡,尚不會影響併購交易所產生之商譽數。這樣的 交易因為市場之需要自然產生,然而法律的落後,並不影 響市場上之實際需求及其交易本質,故稅捐稽徵機關在看 待此等交易時,自不應單純從法律外觀形式觀之,而應以 交易經濟實質作為課稅要件之判斷標準,始符合實質課稅 原則及有利不利一律注意原則。
4.又股權收購與營業讓與最大不同點在於,營業讓與之賣方 不僅須就所取得之價款開立發票,並須就交易產生之所得 繳納所得稅,此與股權收購之賣方因屬證券交易所得免計 入所得額課稅有極大不同,故營業讓與中若不准買方認列 為商譽且按期攤銷者,將與衡平原則嚴重相悖。另外,合 併與營業讓與均為企業迅速取得對方營業及所需資產以擴 充經營範圍方式,於會計處理上亦准予營業讓與仿效合併 均得以認列商譽,則其在租稅上有關商譽認列處理方式即 不應有異,故本案營業讓與所產生之商譽自得與合併所產 生之商譽享有相同之租稅處理原則。
5.由留任員工名單中可知,立歐公司主要留任員工均為該公 司業務人員,再依原告提供予日本母公司之西元2007年度 通期分營業成績概況報告書,原告96年度海運輸出及輸入 業務均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自可合理推知立歐公司業務人 員與營業(包含營業據點、既有客戶、營業模式、產出程 序、行政機能與作業流程等)皆已移轉予原告。因此原告 所收購之標的,顯係能經營管理活動及資產之組合,完全 具備組成事業之要素並符合事業之定義。
㈢本件交易原告已提示價值分析報告、買賣合約原本及出賣人 所開立之統一發票,並依查核準則第96條第3 款規定認列商 譽攤銷,實無任何違誤,被告如認事證不明確,自應舉證說 明何種計算方法、分析報告存有疑義之反證:
1.原告委請全球4 大會計專業集團之一之日本PWC 針對立歐 公司之股權價值提出價值分析報告,前揭評估報告中已清 楚敘明針對立歐公司之營業價值進行估算。按所得稅法第 65條規定,本件受讓成本應為原告為取得系爭營業與資產



所支付之總價額,亦即為雙方契約約定之價金,已如前述 。又立歐公司之價值係日本PWC 依據現金折現法、股利折 現法、乘數法等各種科學方法驗證價值,原告將此差額認 列為商譽,實無違誤。
2.本件被告來函補充說明時,原告即已提示價值分析報告、 買賣合約原本及出賣人所開立之統一發票等資料,佐證其 收購成本之合理性、必要性,及所取得可辨認淨資產之公 平價值,顯示原告確已善盡其協力義務,被告如仍認為資 產公平價值有不合理之處者,自應遵照最高行政法院100 年度12月份第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意旨提出反證, 絕非可任意質疑及片面地主張所有稅捐爭議乃因原告未具 有專家之鑑價報告,即屬事證不明,且對納稅義務人所提 相關事證未具理由一概否准採認,或僅係挑剔一些具判斷 空間之公平價值鑑價或認定。換言之,原告證據縱不可採 ,被告亦應依職權調查核定商譽金額,而非片面率斷悉數 剔除。按財政部95年3 月13日台財稅字第09504509450 號 函釋,應先認定收購成本及各項資產公平價值,以收購成 本減除各項資產公平價值方能得出商譽金額。從該函釋規 定無法得出倘原告收購成本之合理、真實、必要性或各項 資產公平價值證據及證明方法不符被告要求,即應推論納 稅義務人所申報之商譽為零。
3.原告已竭盡協力義務提供獨立專業人士鑑價報告之情況下 ,被告卻仍執意要求原告須進一步證明鑑價機構之專業性 ,明顯恣意加重法令所無之限制。
㈣立歐公司業已就出售系爭營業權之收入申報當年度營所稅, 稽徵機關亦已針對立歐公司該收入部分核定課稅在案,在收 入面已申報納稅之情形下,被告逕自剔除相對方所產生之成 本費用明顯違反行政程序法第9 條及司法院釋字第385 號解 釋意旨。
㈤本次交易中原告已出價取得立歐公司之業務及資產,並由立 歐公司開立處分營業權之發票,縱被告主張認為該商譽攤銷 費用不予認列,原告依法仍得認列為營業權攤銷費用,方符 租稅公平性原則:
1.按查核準則第96條所明定無形資產之攤銷認列原則,觀其 立法意旨,只要營利事業確實出價取得營業權者,即可按 10年之年限攤銷該營業權。
2.至營業權之定義為何,綜觀稅法之相關規定未有明文,惟 依司法院82年2 月16日(82)祕臺廳民二第2537號函釋: 「但查商號之營業權包括各種權利與利益(如商號之設備 、資財、與第三人間之權利等)」而史尚寬教授亦認為:



「營業為一獨立財產,得為移轉之標的,殆無疑義。是以 營業權之成立,應著眼於其財產之獨立價值,即就營業之 規模布置及其經營客觀的具體化者,為一獨立之無體財產 權。」故營業權乃是營利事業經營業務之權利,舉凡營利 事業之設備、資財、與第三人間之權利、各產品透過行銷 通路網行銷權之權利,以及各有關事業部市場佔有率等利 益均應屬「營業權」涵蓋範疇。準此,營利事業出價取得 是類權利之估價及攤折之計算,自得適用所得稅法第60條 及查核準則第96條所定標準辦理。原處分以財政部100 年 8 月12日台財稅字第10004073270 號令釋認定原告系爭交 易取得之營業權非所得稅法第60條得攤銷之無形資產,顯 將營業權與法定特許權兩種無形資產混為一談,已超出可 能文義,有違租稅法律主義。再者,現行所得稅法並未對 營業權有明確定義,如此以行政命令來增加母法所沒有的 規定,限制人民的權利,明顯有違法律保留原則。 ㈥退萬步言,本件購買價格大於淨資產部分,究係屬商譽或營 業權,查核準則第96條規定,將營業權與商譽均列為無形資 產,且皆為各項耗竭及攤折部分,縱算被告就此估價認有不 符,依所得稅法第66條、查核準則第96條第1 款規定應予轉 正,而非悉數剔除。又本院於100 年度訴字第1562號判決所 指,亦即可辨認淨資產之公平價值乃客觀上可得確定之事實 ,不會因納稅義務人未盡協力義務而不存在。是以,原處分 以原告收購成本及可辨認淨資產公平價值核無相當之評估依 據,無商譽攤折規定之適用,而認定商譽(營業權)為零, 其據此所為之原處分顯不合理。
㈦有關被告辯稱立歐公司業務人員與本件商譽價值無關,且立 歐公司業務人員與原告海運收入增加無涉乙節,說明如後: 1.原告104 年1 月28日準備程序庭表示本件立歐公司之業務 人員全數移轉至原告,故系爭商譽價值包含該等業務員所 帶給原告往後年度營收與營業利潤之價值,惟被告辯稱立 歐公司之業務人員價值與本案商譽計算無關,且立歐公司 業務人員與原告海運收入增加無涉,似將被併購公司之業 務人員價值完全排除在併購案件之商譽價值之外。 2.針對商譽之定義,更精確解釋係指必須連同企業之「業務 」一併購買,才能買入該企業之商譽。企業能具有產生超 額利潤之價值,尤其是針對服務業,並非出自於有形資產 方面貢獻,而是來自於企業具有專業技術(know-how)、 聲譽(reputation)或服務上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等無實體存在抽象層面,但都與企業所從事 之「業務」息息相關,且高度依附於所從事之業務活動上



,因此,商譽之所以有價值,且必須經過併購後才准予認 列,不外乎是為了將企業過去在「業務」上能產生超額利 潤之價值,藉由併購行為移轉到收購者或存續公司身上繼 續經營,而本件原告受讓營業之主要目的,亦是為了取得 立歐公司可獨立之「業務」。且由原告96年度營利事業所 得稅結算申報之營業收入較前期大幅成長26,396萬元,主 要即係原告收購立歐公司後海運相關收入增加所致,且由 原告就立歐公司(含聯海)留任員工留任員工明細表可知 ,立歐公司主要留任員工均為業務人員,因此立歐公司可 獨立「業務」確實已經透過人員之留用全數移轉予原告。 ㈧本件與最高行政法院103 年1 月份第2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決議文所解釋之事實背景不同,不應適用該決議: 1.依最高行政法院103 年1 月份第2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 議,若僅購入其他貨物通路商之營業據點者,不符合會計 研究基金會有關事業之定義,故不得認列商譽。反之,應 認如符合前開事業之定義者,即可認列商譽。
2.前開聯席會議甲說之論點,在於雖然企業併購法明定併購 包含公司之合併、收購及分割等行為,惟基於商譽具有與 企業不可分割之特性,故僅有合併行為方得以產生商譽, 若收購案件僅購買資產與營業而未包含負債者,即不得列 報商譽。惟依企業併購法第4 條及第35條規定,已明文表 示收購案件亦會產生商譽,惟前開甲說卻限縮僅有合併案 件方得產生商譽,顯與企業併購法之規定相違。又企業併 購法第4 條針對收購之定義,亦可窺知收購標的僅含股份 、營業或財產,並未包含負債,惟前開甲說卻又認定收購 須包含負債,其強加企業併購法對收購所無之限制,顯與 企業併購法之規定嚴重相違,應不予採用。
3.前開聯席會議決議之意旨在於商譽價值在會計原理上係反 應被併購公司創造超額利潤之能力,而貨物通路商創造超 額利潤之能力在於其自有之產出程序、行政機能與作業流 程等,若通路商僅收購被收購公司之營業據點,並未購入 被收購公司前開產出程序、行政機能與作業流程,自不得 列報商譽攤銷,而本件原告購入立歐公司之營業與資產, 立歐之業務人員與營業(包含營業據點、既有客戶、營業 模式、產出程序、行政機能與作業流程等)皆已移轉予原 告,與該決議案例單純購買營業據點有別,自不得援用。 4.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帥嘉寶及林文舟於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 務系於2014年12月4 日舉辦之「企業併購商譽預先認定與 分爭化解」研討會中,均認為前開聯席會議決議適用範圍 應僅限於其決議文本身,亦即併購其他通路商據點可否認



列商譽之關鍵,應在於可辨認資產之綜效。若被併購之據 點有特殊、獨特地位,就會產生商譽,無關乎被併購據點 其法律上定位是否為營業處所或分公司。且當收購部門時 ,收購範圍不僅包括單純的機器設備或租賃權,還有營業 管理資料、商品營運資料、供應商名單以及客戶名單,在 在均已具備「投入」、「處理程序」以及「產出」等活動 ,即符合97年會計研究基金會函釋之「事業」定義,稽徵 機關實務操作竟然額外加上一個收購負債的條件,由於收 購「部門」在實務上及法律上不會也不需承擔被收購部門 之負債,因此若僅因納稅義務人未收購負債,故上開聯席 會議甲說見解認為無法舉證收購範圍包含負債,即剔除併 購商譽,顯存有邏輯上不合理之處。
㈨聲明求為判決:訴願決定、原處分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略以:
㈠按行為時查核準則第2 條第1 項及第2 項規定,是以營利事 業之會計事項,除依所得稅法等相關法令規定應於申報時予 以帳外調整外,應參照商業會計法、商業會計處理準則及財 務會計準則公報等據實記載。至於商譽價值之衡量,依財務 會計準則公報第25號企業合併─購買法之會計處理第17段規 定,收購公司應將收購成本分攤至取得之資產與承擔之負債 ,該收購而取得之可辨認資產與承擔之負債,應按收購日之 公平價值衡量,所謂「公平價值」係以「收購日」為基準, 依據獨立專家之估價報告,或參考資產於收購價格分攤期間 出售之價格,逐項分別予以衡量。而其公平價值之決定則依 該公報第18段之規定就各資產負債項目逐一評估公平價值, 將所取得可辨認淨資產公平價值與收購成本比較,收購成本 超過所取得可辨認淨資產公平價值部分方為商譽。另前揭公 報第1 段指出,該公報係規範企業合併採購買法之會計處理 準則,第2 段及第4 段則明確定義該公報之適用範圍為企業 合併,而所謂企業合併,係指「一個公司取得一個以上公司 之控制能力而合併為一個經濟個體」而言,可知一般會計原 理原則均認商譽與企業具有不可分性。又按所謂無形資產, 指無形體存在之供營業使用之經濟資源,其中可明確辨認者 ,如一定年限之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特許權等,不能明 確辨認亦無確定年限者如商譽。又無法辨認之無形資產係指 難以明確單獨計算價值,亦無法單獨存在之資產,此類資產 多依存於企業,無法單獨移轉,必須與整個企業一起轉讓, 故僅購入企業資產者,並無商譽攤銷之適用。
㈡企業併購法第35條規定,得於15年內平均攤銷者,係指公司 進行併購而產生之商譽,至原告有無適用企業併購法第35條



商譽之規定,應視其是否符合企業併購法第4 條有關收購之 定義。又依據企業併購法第27條規定,收購含概括承受、概 括讓與及依據公司法第185 條第1 項第2 款或第3 款規定, 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或財產或受讓他人全部營業或財 產,對公司營運有重大影響者。原告並未就本件購買是否符 合前揭概括承受、概括讓與或受讓他人全部營業或財產,對 公司營運有重大影響者予以說明及舉證,且原告既僅受讓立 歐公司之部分固定資產及營業之權益(不含負債),而非整 個公司,即與概括承受消滅公司全部權利義務之合併有別, 原告主張與企業併購法第35條商譽之規定相符,顯不足採。 ㈢原告主張依據會計研究基金會(97)基秘字第74號解釋函意 旨,一公司收購另一公司之「事業」,若取得之活動及資產 組合符合「事業」之定義,亦可適用財務會計準則第25號公 報。然本件原告僅購入立歐公司資產及營業之權益(不含負 債),且原告並未舉證證明系爭營業讓與之內容包括使用出 賣人之商標、智慧財產、員工、制度(例如策略管理程序、 作業程序及資源管理程序)、作業規範、慣例及規則及產出 情形,亦未舉證證明前揭事項與可辨認資產間可產生收購事 業之綜效,自難謂係收購他公司之「事業」而產生商譽。又 本件原告僅提示一紙立歐公司(含聯海)留任員工名單,被 告無法審酌立歐公司之可獨立「業務」是否已經透過人員之 留用全數移轉予原告。又原告提供96年度營業成績概況報告 書,主張96年度海運輸出及輸入業務均較95年度同期大幅成 長,由此可合理推知立歐之業務人員與營業(包含營業據點 、既有客戶、營業模式、產出程序、行政機能與作業流程等 )皆已移轉予原告云云。惟按原告各年度之營業收入淨額變 化情形,原告於96年4 月24日支付系爭支出以後之當年度( 96年度)及次年度(97年度)之營業收入雖較系爭支出以前 之95年度營業收入為高,惟原告第3 年度即98年度之營業收 入即大幅下降,甚至低於系爭支出以前之95年度營業收入, 則本件100 年度原告之營業收入與系爭支出間是否具有關連 性,實屬有疑。且原告並未提供本件收購前、後之營業制度 、流程之對照,及所繼受客戶、合約、可辨認無形資產、所 留用員工之明細及比例,已無從勾稽上開營業額之成長確係 因受讓前立歐公司之原班人馬、制度、處理程序所產生。且 原告於本件行政救濟程序開始迄今,就其承受立歐公司之「 客戶名單」「顧客或供應商關係、顧客忠誠度、市場占有率 及行銷權」等於轉讓後仍受法律之保護或其他控制方式之相 關資料均付之闕如,被告自無法評估原告收購立歐公司產生 之經濟效益及其產生經濟效益期限,則本件收購即無商譽分



攤之依據,自無法列報各項耗竭及攤提。
㈣原告主張已提示營業讓與合約書、統一發票、併購各細項資 產帳面價值、商譽計算表、日本PWC 價值分析報告等資料, 足以證明系爭併購取得之可辨認資產係就公平價值之衡量, 已符合財務會計準則第25號公報規定乙節。惟就「收購成本 」及「取得可辨認淨資產公平價值」等觀之,本件並不符合 商譽攤折之規定:
1.收購成本:按收購成本(價格)固然決定於自由市場之價 格形成機制,惟仍應有合理之認定基礎以證明該協議價格 之正當性,縱然收購成本與淨資產公平價值間存有差額, 惟該差額之取決因素為何,亦應有相當之評估依據,始得 為公司決定收購成本之論斷。
2.取得可辨認淨資產公平價值:按企業因收購而取得被收購 公司有形及可辨認無形資產,不論是否列示於被收購公司 之財務報表,均應按收購日之公平價值衡量,為財務會計 準則公報第25號第17段所規定,至公平價值之衡量,該公 報第18段已有詳盡之規定。
3.原告自承日本PWC 出具之價值分析報告,係其於94年底委 託日本PWC 針對立歐公司提供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出具調查報告書,盡職調查係透過與標的公司管理階層 的訪談,以及檢視標的公司相關財報稅報資料,藉以審慎 調查標的公司過往營運活動或投資理財之潛在財務稅務問 題,以及併購時或併購後可能面對之風險,原告以該調查 報告書內容做為價值分析之基礎,提示由日本PWC 依據調 整後帳面價值淨值法、股利折現法、乘數法及現金折現法 等方式評估立歐公司價值評估報告,是該報告書應係對於 立歐公司及聯海公司之整體而為評價,並非針對立歐公司 業務人員之移轉及其客戶名單而為評估。從而,上開股東 價值分析結果報告書自難據以做為評估立歐公司業務人員 移轉之價值及證明該客戶名單之存在而具有經濟效益。原 告未就可辨認之有形及無形資產與承擔之負債逐項依公平 市價評估,故無從依原告主張為商譽之認定。
4.又原告提示之商譽取得明細表,僅係援引財務報表上之帳 面數字,主觀片面對於系爭年度申報攤折之金額所為計算 ,亦未遵循財務會計準則第25號公報第18段規定之企業因 收購而取得之可辨認資產與負債之公平價值衡量規定辦理 ,尚難認係公平價值。是原告主張其所取得之可辨認資產 與承擔之負債之公平價值衡量,已符合財務會計準則第25 號公報規定云云,即屬無據,原告執此調查報告書及價值 分析報告以主張商譽攤折,亦不足採。




㈤依原告100 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查核報告書所載,系爭合約 總價220,000,000 元與立歐公司部分固定資產1,542,069 元 、聯海公司股權11,540,989元及進項稅額9,926,619 元之差 額196,990,323 元,其性質為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7號「 無形資產之會計處理準則」規定所認列「無形資產-海運經 營權」,係屬可辨認的無形資產,並非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 第25號規定所認列之「商譽」(屬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 兩者資產之本質及定義並不相同,「無形資產-海運經營權 」之性質既為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即非商譽,自無公報第25號 及企業併購法第35條之適用。
㈥所得稅法第60條明列之營業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及 各種特許權等,係依相關法律規範而存在之權利,其經濟價 值及法定年數皆屬明確,營利事業之無形資產,符合所得稅 法第60條明列之項目者,始得依規定攤折年數攤銷為費用, 且攤折有法定之上限。原告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7號「無 形資產之會計處理準則」規定所主張認列之「無形資產-海 運經營權」,尚非所得稅法第60條所明定得按期攤折之無形 資產,亦無法定享有年數可作為計算攤折,依據商業會計法 第50條第3 項後段規定,經濟效益期限無法合理估計之無形 資產,應定期評估其價值。換言之,系爭無形資產非屬所得 稅法第60條規定之無形資產,應於未來加以評估,於其經濟 效益減低或不存在時,另作資產減損處理。惟該等資產減損 損失,依財政部賦稅署94年9 月2 日台稅一發字第09404567 450 號函釋規定,係公司依相關資訊推估判斷產生之帳面損 失,依現行稅務規定,於辦理營所稅結算申報時,尚不得作 為計算所得額之減除項目。又財政部100 年8 月12日台財稅 字第10004073270 號令釋,係財政部本於中央財稅主管機關 職權,基於所得稅法第60條各種權利規範之一致性及衡平性 ,就所得稅法第60條(無形資產適用攤折)所為之釋示,尚 無違法律保留原則,應自法規生效之日起適用。準此,現行 法律或法規中明定營業權者,為民營公用事業監督條例及電 業登記規則(母法為電業法) ,其規範之事業包括電力、市 內電話、自來水、公共汽車、船舶及航空運輸等,且訂有營 業期限及政府備價收歸公營,且移轉予政府營業時,政府負 有負擔義務之特性,可知所得稅法第60條規定之營業權,並 非指一般營業行為所衍生之商業價值,而係以法律(如民營 公用事業監督條例、電業法第33條授權訂定之電業登記規則 )規定之營業權,並不包含原告經營業務。本件乃有關海運 經營業務之營業與資產讓售之行為,非上揭法律所規範之營 業權,自非屬所得稅法第60條所稱之營業權,核無營業權攤



銷之適用。
㈦會計上所謂之資產,係指一企業透過交易或非交易事項所獲 得之經濟資源,能以貨幣衡量,並預期未來能提供經濟效益 。按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7號公報第2 段、第9 段、第11段 、第12段及第15段所規定。從而原告無法合理舉證證明立歐 公司之「客戶名單」「顧客或供應商關係、顧客忠誠度、市 場占有率及行銷權」等受法定權利之保護或其他控制方式及 所產生之預期經濟效益,原告自無從自系爭收購行為直接取 得無實體形式之非貨幣性資產。是以既無法評估收購立歐公 司產生之經濟效益及其產生經濟效益期限,即該營業讓與無 分攤之依據,自無法列報各項耗竭及攤提。系爭之營業讓與 除非屬所得稅法第60條所稱範疇外,成本亦無法可靠衡量。 原告所訴,核無足採。
㈧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件如事實概要欄所載之事實,有原告100 年度營所稅結算 申報書(原處分卷第133 、134 頁)、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 事務所出具原告100 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查核報告書(原處 分卷第71至94頁)、被告就原告100 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核 定通知書(本院卷第34頁)、核定稅額繳款書(本院卷第37 頁)及原處分(本院卷第38至43頁)在卷可稽,堪認為真實 。兩造之爭點:原告購入立歐公司所有業務,於100 年度營 所稅結算申報扣除13,132,688元,其是否符合營業權攤提要 件?是否符合商譽攤銷要件?若不符營業權或商譽,應否轉 正列為其他費用?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營業事業所得之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 本費用、損失及稅捐後之純益額為所得額。……。」「(第 1 項)營業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及各種特許權等, 均限以出價取得者為資產。(第2 項)前項無形資產之估價 ,以自其成本中按期扣除攤折額後之價額為準。(第3 項) 攤折額以其成本照左列攤折年數按年平均計算之。但在取得 後,如因特定事故不能按照規定年數攤折時,得提出理由, 申請該管稽徵機關核准更正之:一、營業權以十年為計算攤 折之標準。二、著作權以十五年為計算攤折之標準。三、商 標權、專利權及其他各種特許權等,可依其取得後法定享有 之年數為計算攤折之標準。」分別為所得稅法第24條第1 項 及第60條所明定。次按行為時查核準則第2 條第1 項、第2 項規定:「(第1 項)營利事業所得稅之調查、審核,應依 稅捐稽徵法、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及本準則之規定 辦理,其未經規定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第2 項)營



利事業之會計事項,應參照商業會計法、商業會計處理準則 及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等據實記載,產生其財務報表。至辦理 所得稅結算申報時,其帳載事項與所得稅法、……、本準則 及有關法令規定未符者,應於申報書內自行調整之。」查核 準則第96條第3 款則規定:「各項耗竭及攤折:一、……三 、無形資產應以出價取得者為限,其計算攤折之標準如下: ㈠營業權為十年。㈡著作權為十五年。㈢商標權、專利權及 其他特許權為取得後法定享有之年數。㈣商譽最低為五年。 」又「㈠公司進行合併,採『購買法』者,其產生之商譽, 准予核實認列。㈡商譽成本之認定……可參考『公司申請登 記資本額查核辦法』第6 條第8 項後段有關『公司因合併認 列商譽,應查核其數字計算過程,瞭解存續公司或新設公司 因合併而取得之可辨認資產與承擔之負債,是否按公平價值 衡量,再將所取得可辨認淨資產之公平價值與收購成本比較 ,若收購成本超過所取得可辨認淨資產之公平價值,列為商 譽』之查核規定。……。」「所得稅法第60條規定之營業權 ,應以法律(如民營公用事業監督條例、電業法第33條授權 訂定之電業登記規則)規定之營業權為範圍。」分經財政部 95年3 月13日台財稅字第09504509450 號及100 年8 月12日 台財稅字第10004073270 號函釋在案。上開令釋乃財政部本

1/2頁 下一頁


參考資料
臺灣日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
聯海通運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
立歐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